老人签署完意定监护授权书,急匆匆和侄女赶往机场,老人第一次出远门,衣服都没有来得及换,侄女说上了飞机,会给他换上新买的羽绒衫,穿了三十年的衣服就留在祖国的飞机上再运回来吧。
一年前,哥哥临终前,拉着木讷的弟弟的手,看着照顾他五年的妻子,“我走了,阿弟就交给你了,你一定就要把他安顿好,把他送走啊”,妻子含泪点头答应。哥哥走后,弟弟办理意定监护公证,授予嫂子作为意定监护人,承担他晚年生老病死的职责。一年后,嫂子健康又出现问题,照管不了小叔了,把女儿从国外叫回来,叮嘱女儿把叔叔带到澳洲养老。联系叔侄之间的法律文件,就是小叔再追加侄女作为监护人的意定监护授权书。问老人,是否要叶落归根,老人说,我死后,要侄女把骨灰洒在大海里,海水会把我送回祖国的。这些都写在意定监护文件里。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养老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竟然有两亿多老年人生存在这个国度。中国社会持续应对老龄化的严重趋势,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峻和紧迫。
孤寡、独居、留守老人们,谁人呵护我的晚年?意定监护给了这些老人实在的希望。
意定监护在中国是一项新的法律制度,是为了应对成年人因为疾病、高龄、意外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意识和行动能力不足时,自己信任的人帮助自己又无后顾之忧,为自己提前安排的预防性法律保护手段。这项制度的特点在于,尊重自我意愿、协助决定、意思自治优先,排除法定监护家长式的强制干扰。
这项制度,最早是在英国萌芽,在美国,1954年首先在佛吉尼亚州获得法律承认,继而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移植推广,它又被称为"未来失能保护委托"、"预先照管授权"、"持续性代理授权"。
在中国,2015年,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首先得到体现,根据这项制度的内涵,法学家们起了一个本土化的名称“意定监护”,意指根据自己的意思预先设定未来监护人,突破因为血缘、婚姻、收养、指定而建立起来的监护关系,让自己信任的人或者组织,在自己处于能力不足、处于危难的时候协助或替代自己做出各项决定。
这项法律制度早期是为了解决人们能力减衰后财产管理的问题,后来慢慢扩散到人身健康保护领域,中国作为后引进该项法律制度国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将人身健康和财产保护统一在一个制度中。
意定监护人的职责范围包含人身照管、医疗救治、财产监管、权益维护,其中关于有尊严的走完人生终点所涉及的医疗处置决定,临终关怀的意愿,也是意定监护人的职责范围。
人赤条条来,经历各种磨难,结局是否完美安逸,即使自己决定了,还要有人代表你不受干扰地的执行。生命末期,放弃医疗救治,实现临终关怀的意愿,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上,给予长辈救治是孝道,放弃是逆道,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何能够有资格签下这个医疗决定,而不受法律责难。
葬礼,意定监护人的职责
乔老先生可能是当时中国年纪最大的设立意定监护的老人,监护人是住家的小王阿姨,也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一批设立了监督人的意定监护案例。三年前老先生作公证时,因为高龄,预设的监护人又是阿姨,公证员吃不准,怕他被诱骗,让他们跑了三四次,反复沟通,后来还把介绍人安排为监督人。这个阿姨个子小小的,老人一米八几的个头,几次生病,阿姨都要费劲心思把老人抱扶到医院就诊,晚上睡在客厅沙发或者医院走道板凳上。老人没结过婚也无子女,唯一活着的妹妹远在美国也八十几岁了。
当年这个老头说,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小王了,她爱怎么弄就怎么弄,能不救尽量不救治,让我潇洒的离去吧,为了小王不受责难,自己不遭罪,老人家还另外签署了《医疗决定和身后事授权书》,授予小王放弃无望创伤性治疗的权利。现在看来,老人的决定是完美的,肠癌晚期没有做介入性手术,吃了止痛片,在医院,凌晨去世的,93岁。葬礼,是小王安排的,小王哭的一塌糊涂,身心的压力迟迟不能释放,老人将他的小房子死后遗赠给了小王。订立遗嘱并不能保障幸福晚年,大多数父母们通过订立遗嘱达到财产传承和牵挂的目的,但对于非亲非故的监护人,老人订立遗嘱纯粹是出于报恩。
意定监护包含一系列法律文件,最基本的是:意定监护协议、在世预嘱、遗嘱,分别对应:踏实活、安宁离、隔世爱。
目前办理意定监护的人群中,有27.5%的人会签署涉及医疗决定和身后事务处理的授权书,也就是《在世预嘱》。老中青,不同年龄段,是否有子女,对于健康和生命的观念还是很鲜明的。这个是很有意思的观察人生态度的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希望痛苦的医疗手段。对于高龄老人而言,能救而不救,痛快的短暂的安宁的离开人世是最好的善终。中青年人,则相反,砸锅卖铁不惜成本,能救则救,对于生命的渴望,对于伴侣的关爱和坚持,足以让外人在这个沟通环节,酣然泪下。意定监护制度的设计者们,可能想不到,一项法律制度竟然意外的推动了中国器官捐赠的健康发展。
有80%的无子女或者子女不孝道的老人,将死后遗体捐献、器官捐赠作为回报社会、惩罚子女的方式。
不给监护人死后增加麻烦,甚至以环保葬的方式让监护人获得一笔奖励费也是老人为了表达死后感恩的心态。
遗体火化,骨灰安葬也是意定监护人的职责
上个月,有一位老人走了,肝硬化晚期,老太太是忍着剧烈的疼痛,签署完了她人生的最后意愿书,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走了。老太太指定的监护人后来说,我把公证书给医生看了,医生说没必要再开刀了,也治不好了,老人家的心愿你也不要过意不去,老太太那天凌晨走的,很快,遗体是我通知红十字会拉走的。我很失落,老太太走了,好像没有我什么事情要做,现在想想老太真为我考虑,遗体捐赠也是为了我啊! 还有一位更可乐,一手托着肿胀的肝腹水肚子,一手边签着意定监护授权书,还一边说,你们记住啊,我的最大愿望是,死之前,能喝着一瓶正宗五粮液,年轻时插队,喝的都是土酒,穷啊。一家三代,都是酒鬼,爷爷、父亲都是因肝硬化死的,这家所有的男人们身体里潜藏着酒的基因,可苦了受托做监护人的嫂子,哥哥也是酒鬼,快死了。他就像庙里的弥勒佛那个样子,挺着个肚子,笑嘻嘻的,走的时候还是乐嗨嗨的说,公证员,我知道你好心,我就好这口,谢谢你圆了我的缘。
预防性的法律工具有很多,比如签署婚前财产协议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离婚时分割夫妻财产的便利,签署借款合同是防止赖账,它们的共性是围绕利益,是为了未来的分离做准备。而意定监护则相反,是为了将彼此的信任凝结在一起,是突破了血缘关系,爱的表现。
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家庭小型化、单身化,科技的发展让人们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交往变成虚拟世界的虚拟社交,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不再需要家族和家庭成员的帮助,年轻人通过网络就可以完成生活所需。
个人主义的盛行让年轻人觉得婚姻和生育作为包袱可以被抛弃,“我们年轻,我们可以独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衰老和死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和终点,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更是不可测。
对于不婚、不育、丁克、独生子女家庭,你们想过你们老去的未来吗?
有人专门做过一个小型调研,有53.9%的人选择同事、邻居、朋友、室友作为监护人,更有一些老人找不到合适的监护人,而选择社会组织做监护人。那些非近亲属,愿意担任监护人的,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暖人离奇故事。“他是我妈的初恋对象,从小他就很关心我,我一直叫他干爸”,“他是我的老领导,我年轻时不懂事,一直是他鼓励我”,“他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小时候,爸妈没法带我,我一直在她家蹭饭”。老人摔倒,没人敢扶一把,抽验的案例里有几个申请人,就是因为扶了一把,相识的。总结一下,他们之间信任的共性基础,基本都是基于多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老人无意中的付出和呵护,从而让这些非亲非婚的人毫不犹豫的允诺担任监护人,郑重的签下自己的名字,愿意呵护过去的你。如何帮助未来的自己,答案就是,现在就帮助他人、宽容他人。
“你想指定谁做你的未来监护人?”“就是她(他),我信任她(他)!”对于那些不能够通过婚姻登记建立彼此法律身份的长期生活伴侣们,对于那些没有血缘没有办理过收养登记的老人和年轻人们,宣誓建立意定监护关系这个环节,他们是尤为重视的。“公证员,你能再问一遍刚才的问题吗?”,“我们之间总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公证就是将这超出血缘的爱,凝结在一起,赋予其法律性,给双方披上坚固的外壳,保护你更保护她。